手机扫码接着看

【甲午年三月三札记】

作者:张永春|分类:见证讲述|标签:甲午年 三月三

2014040235707393 (1).jpg

甲午年三月初三 民俗上巳节 恭祝 真武祖师圣诞 

扫荡妖氛清平国土三界外  阐扬正教福国安邦万法尊
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,历经浩劫后存活下来的老道长,纷纷得到平反,陆续被迎请回山。那时候,不仅各方面的硬件条件差,人员结构也严重失衡,老的老,小的小,处于严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。

而今教团发展步入了一个新时期,各地的斋醮活动频繁,很多庙里处于应接不暇,忙不过来的局面。于是给了人们一种错觉,甚至是不少年轻的道友,也误认为频繁的斋醮活动,是道教宫观的历史传统。

其实不然。历史上的庙宇宫观,多是清修之地。平时大门都是紧闭的。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时间,才会打开庙门,接待香客。

所以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,才形成了“庙会”文化,同时派生出了“庙会”的“集市文化”。如果历史上都向今天这样,天天开着庙门,哪里还会有“赶庙会”呢?

于是有不少人问了:庙里关着门,没有香火,生活来源从哪儿来?

还是因为对历史不了解的缘故。历史上庙宇,无论是都市里的大庙,还是山林中的小庙。庙里或多或少都是有庙产的,或山林、或土地。加之一些达官乡绅的供养,庙里的平时生活开支,主要来源于这两项。而香火的比重很小,更极少从事斋醮。这种现象在全真教的宫观中尤为突出。

即使是庙会,打开庙门,也是庙宇正门旁的侧门。庙宇打开正门,只有在重大活动,或发生重大事项,如王公驾临等时,才会打开,这是其一。

其二,大型的斋醮活动,如罗天大醮等,皆是为国祈福禳灾,耗资巨大,在早年只有国力可为。即使是小型斋醮,也多限于王公贵族等,所耗财力也非贫民百姓可及。

大变革发生于清末民初,听师父们多次讲起,冯玉祥一纸号令:没收庙产。各地兴起了废庙办学之风。由于大环境的改变,失去了庙产后的庙宇,其主要的经济来源被切断。于是才出现了,老修行们看家,年轻人出去学本领。打开庙门广迎香客的转变。

由于那个时代的局限性,人们出门多是靠双腿,牛马骡车,所以出门去学习的概念,在今天看来,也就是到附近周边去学习,能跨省绝对是出远门了。

所以有不少湖南的道友到了湖北来学习,而很多广东的道友到湖南去学习,以至于原本主要流传于湖北的“武当韵”,就这样一路流传到了湖南、广东。......

八十年代初,喇爷回山,给武当山道教音乐的恢复带来了转机,在方爷等老修行的搭配下,我们得以听到最原汁原味的道教经韵。

在武汉音乐学院的大力协助下,文革后的第一部道教音乐专著,《武当山道教音乐》出版,其后伴随着影像、光盘的流通普及,一度走在全国各地的宫观庙宇,都能听到武当韵的熟悉乐章。

近年来,各地乃至武当山上的武当韵都在发生着一些改变,这无关对错,应被看做是历史的步伐,如同我的记述,已然成为历史。

尽管时下,全国各地陆续恢复的道教宫观已达近千座,但迄今真正拥有土地证及相关庙产的,屈指可数,寥寥无几。..........


02 04月

2014-04-02 09:39:51

浏览5790 评论0
返回
目录
返回
首页
【持诵功课经中的“点滴”问题】 【吉祥 慈悲 福生无量】
请先 登录 再评论,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